在 youtube 上听到一个会中文的外国哥们吐槽国人学英语时的一些问题, 有些启发, 就此展开聊聊.
他说国人学英语时有个误区, 比如通过看剧来学英语吧, 不是说看剧这个方式就不行, 但具体的操作方法值得商榷.
比如以看美剧 <<老友记>> 练听力为例吧, 很多人是这样的, 一天看一集, 甚至看好几集, 这样就算听了, 学了.
然而这样是不对的! 学习语言很关键的一点是 重复重复再重复, 你绝不应该一天看一集, 甚至看好几集; 相反, 你应该是在这一天里把这一集反复地看好几遍, 甚至好几天都是反复地看这一集! 把这一集看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什么呢? 其实严格地说起来, 我觉得关键可能还不在于重复, 重复只是一个必要的手段, 真正的关键我觉得是要理解 有效输入 及 刻意练习 这两个概念.
什么是有效输入?
假设你完全不懂日语, 现在给你看一部日剧, 日语发音, 中文字幕. 显然的, 如果你不看字幕, 你根本是听不懂的.
那现在你边看视频, 边看字幕, 再同时听着那些日语对话, 这样下来之后, 请问对你的 日语听力 方面有什么帮助吗?
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当然了, 如果听多了, 还是能听出一些感觉以及语言本身的特色的, 比如它跟英语听上去的感觉就不一样.
如果有人对你说日语, 虽然你听不懂, 但你还是能基本确定他说的是日语, 而不是其它的什么语言.
但基本上也就这样了, 如果你完全的不懂日语, 你看了很多日剧, 对你的听力的训练结果, 仅仅是你能听出这个语言是日语, 仅此而已.
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你根本不懂日语的发音, 单词, 句式等等语言层面的基础知识, 这导致了基本上你耳朵里听到的都是 无效输入, 你的大脑根本无法去解析听到的东西.
你听到的无非就是"叽里呱啦叽里呱啦"的一段段声音, 当然了, 说完全什么也没听出来可能有点绝对了, 有些简短的多听几次后, 也许你已经能听出来, 比如什么"好", "你好", "再见" 之类的, 你甚至能模仿着说上一点. 但更复杂一点的对白, 绝大部分对你来说就是 无效输入 了, 你无非就是听了一个响而已.
想要达到有效的输入, 在你所听的材料里头, 熟悉的内容要占绝大多数, 也就是大部分你都能听懂, 然后那一小部分你一开始还听不懂的, 才有机会被这一大部分能听懂的所裹挟着, 从而能被你听懂.
你想想, 为什么在嘈杂的公车上你也能基本听清新闻联播在说啥? 其实很多是你脑补的.
最佳的效率
研究表明, 当你学习一段材料时, 最佳的学习效率是当这份材料里有 85% 是你熟悉的, 而之外的 15% 则是不熟悉的, 新鲜的. 这样的一个比例下, 学习的效率最高.
举个例子, 假如你现在大学毕业, 英语四级, 你现在拿小学英语三年级的课本来学习, 那基本上 100% 你都是熟悉的, 你学不到什么新东西, 只是重复了一遍你已经知道的那些东西, 这样的学习基本是低效的, 乃至是无效的.
而另外一个极端就是, 大学毕业, 英语才勉强过了四级, 你拿起什么 经济学人 外文杂志就开始死磕, 精神也许是可嘉的, 但效果却未必好, 因为这份材料里你熟悉的可能只有 50% 不到, 甚至还要更低, 你会看得非常吃力, 甚至根本啃不下来; 或者勉强啃下来, 很多地方还是没怎么看明白; 又或者你得反复地去查各种词典, 翻译才能最终读下去.
换言之, 你根本无法 通过已知的去认识那些未知的, 因为已知的部分太低了, 处处都是不知道的, 你可能看了半天, 都还没搞明白这一篇文章到底是要讲啥.
而假如材料是最佳比例的 85%, 情况就不一样了, 首先你基本能比较流畅地看完, 也因此能把握整段材料的大意.
其次, 过程中你可能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单词, 但通过对材料整体上下文的把握以及以前积累的相关背景知识, 你有机会猜出它们的意思;
你还可能碰到一些你以前看过记过的单词, 但久了可能单独拿出来你是想不起来的, 但因为它现在夹在上下文中, 凭借着对整体意思的把握, 你也许就比较容易的回想起来它们的意思, 而这对它们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复习;
最后, 你还可能碰到一些新的或以前看过但理解不是很深的句式或表达方式等等, 同样是凭借着对上下文及总体意思的把握, 你就有机会理解它们的用法或加深及确认原有的理解.
总之, 一句话, 对多数内容的熟悉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整体的学习体验影响极大. 如果你看一段材料, 需要非常频繁查词典, 看翻译, 无疑会挫伤你看下去的积极性.
而如果材料达到 85% 的熟悉, 那么剩下 15% 里可能 10% 你连蒙带猜基本能对付过去, 最后 5% 才需要你去查一查, 这样的效率无疑会高很多.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
- 你能读下去的, 可能不是最适合你阅读的, 它们可能是太浅的;
- 你读不下去的, 基本就是不适合你阅读的, 你或许需要找更浅一点的.
有时候, 在一些典型科目如数学上, 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些学生渐渐地就越发无法跟上教学的进度, 这个原因在一开始可能是这个学生拉下了一些课程, 而教学内容又是层层递进的, 教学的进度不会因为有人拉下而推迟, 这样, 越往后, 对于这些学生就越不利,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 熟悉的内容越来越少, 自然学起来就越发的吃力, 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不及时补上那些拉下的, 提高自己对于后续学习内容的熟悉度, 最终很可能演变为恶性循环.
学习中, 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 以为学习就一定是学 100% 新的东西, 否则好像就浪费时间, 就亏了或者没有达到最佳效率, 这恰恰是错误的, 学习是要在熟悉的基础上不断地添砖加瓦, 已知的熟悉的那些东西是支撑我们向未知挺进的坚实基础.
练习听力, 应该怎么做?
回到前面的看剧练听力的问题上, 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下面是一个推荐的方式.
先尝试看第一遍, 第一遍可以看英文字幕, 中文字幕, 都没有问题.
第二遍, 关掉全部字幕(如果不能关掉, 就不要刻意去看即可),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 都不要, 就仔细地专注地听.
可以拿一个小本本, 如果某一处没有听明白的, 记下那个时刻, 然后接着看与记录, 直到看完.
第三遍, 再次打开所有字幕, 把进度条拖动到你没听明白的那些时刻, 反复听, 反复看, 反复对比, 确保这次你每个单词都听清楚了, 甚至每个音节都听清楚了, 然后意思都听明白了.
在这一遍里, 你不需要完整的听, 已经听明白的那些完全可以跳过, 反之, 那些没听明白的, 则需要反复多听.
确认再没有任何盲点(或者应该叫聋点)后, 第四遍再总体听一遍, 同样是关掉所有字幕, 然后认真专注地听.
如果这次还有没听明白的, 照样是记录下来, 然后针对这些反复对比着字幕, 再多听几遍, 确保都听明白了; 然后再次关掉字幕, 当然这次你不用再整体去听了, 你只需针对这些有问题的再测验一下自己, 看看是否都听出来了.
然后, 不管怎样, 今天就可以结束了.
第二天, 不开任何字幕, 再听一次, 如果还有个别没听明白的, 针对这些个别的语句再反复地听, 直到没有听不明白的.
一周之后, 再次听一次, 同样的, 如果还有个别没听明白的, 针对这些个别的语句再反复地听, 直到没有听不明白的.
经过如此一周差不多 6, 7 次的折腾, 这一集就算是学会了.
以上说的是听力练习, 如果你对听力不感兴趣, 你关注的是阅读, 道理也是类似的.
以上的方式, 首先它确保了你有多次的重复, 其次它又不是盲目地重复, 而是有针对性地, 刻意地重复.
足够的重复加刻意, 将确保你能牢牢掌握所学的内容.
刻意练习
至此, 我们来说一说什么是刻意练习. 相信通过前面的听力的具体例子, 你应该多少有了点概念.
首先, 如果你漫无目的地听, 那就不是刻意练习了.
比如前面说到的, 一天看一集, 甚至看好几集, 其实可能还有很多的对白你都没听明白, 你只是通过人物表情, 动作以及中文字幕才理解了剧情, 你并非是听明白的, 很多的对白对你来说依旧是 无效输入.
这样的状态下, 即便你看了很多, 也不过是低水平徘徊, 能被你真正吸收掌握的东西是很少的, 因为没搞懂的都被你跳过去了, 这样看得再勤奋, 也不过是种 假勤奋.
而所谓刻意, 则恰恰是反过来的, 专门针对那些没搞明白, 没听懂的, 死磕.
当然, 有人会说, 你前面不是说不要死磕吗? 嗯, 我的意思是你不要死磕那些太难的, 但有时候你想时时刻刻完美的找到最佳效率 85% 的材料恐怕也是不现实的.
而这么一个有点轻松娱乐的剧, 对你而言, 熟悉的可能 60~70% 吧, 稍微难点, 但还是可以啃下来的, 无非就是多经历几轮而已.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你要重复的原因, 一轮你是 60%, 再下一轮可能就是 72% 了, 再下一轮也许就达到了 85% 了, 你多轮几下, 就能彻底地吃干抹净, 将它拿下了.
自然, 有些人还是会担心, 说这样是不是太慢了, 那要看完所有的剧, 那要到猴年马月呀?
首先, 看完这本身就不是合理的目标. 我们追求的并不是看完, 而是看懂, 听懂, 追求的是有效输入. 像前面说的, 你低水平徘徊, 又有什么用呢?
哪怕我看得很少, 但看过的我都吸收了, 掌握了, 总体上我学到的可能不比那些走马观花式的人少, 甚至还要更多.
其次, 如果坚持这种刻意练习, 反复死磕的方式, 我会不停地吸收那些有效的输入, 我的弹药库在不断的充实, 越来越多的单词, 词组, 句式进入我的大脑, 到后面我会理解得越来越好, 越来越快.
一开始我是要重复 6, 7 遍才能彻底吸收, 到后面慢慢就是 3, 4 遍, 到最后可能就是 1, 2 遍了, 甚至 1 遍就能基本吸收了, 也就是达到了不看字幕的水平.
这时候, 即便后面还有很多季没有看完, 那又有什么所谓呢? 我已经达到了我的目的, 我为什么要看完呢?
学习上我们容易陷入一种对量的虚假追求上, 觉得自己看了不少东西, 甚至把自己都感动了, 获得了一种虚假的安慰, 似乎也算努力了.
可效果似乎总是不好呢! 我怎么觉得自己还是没有提高呢? 这就需要好好反思了! 而最大的症结可能就是在 刻意 两字上面.
如果你能做到刻意, 就无需过于关注数量了. 100 次的迭代好过 300 次重复.
- 所谓迭代, 指带着刻意方式递进地去看;
- 所谓重复, 则是漫无目的地一遍遍看.
编程领域有句话叫: garbage in , garbage out, 所谓的"废进废出", 没有有效输入, 很多时候真的就是听个响而已, 左耳进右耳出, 脑子里没有留下什么.
不要去追求表面的数量, 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